糧油儀器網致力打造專業糧油儀器信息平臺,本頁面詳細介紹專家:未來中長期內 中國糧食總量供需缺口仍存在詳細信息!

              專家:未來中長期內 中國糧食總量供需缺口仍存在

              來源: 新京報  類別:行業資訊  更新時間:2019-11-05  閱讀
              【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】

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11月3日,第六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開幕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提出,未來中長期內,中國糧食總量供需缺口仍會存在,供求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凸顯,建議我國糧食生產要由增加產量為主轉向提高質量為主,加快構建更高質量、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203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預計達1.6萬億斤
                  王一鳴介紹,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。從中長期而言,中國糧食總量供需缺口仍會存在,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會進一步凸顯。隨著人口增長、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,中國糧食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。中國人均GDP去年已超9700美元,城鎮化率接近60%,從先行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發展規律看,進入這一發展階段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將加快升級,對動物性產品以及飼料糧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。有專家預計,203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1.6萬億斤,將形成巨大的需求壓力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進程加快,勢必還要占用耕地,加強生態建設也要求部分耕地退出農業生產,部分農業用水轉為生態用水,耕地面積還可能減少,農業用水還可能被擠壓,這也將對提高糧食供給能力形成較大約束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從國際市場供給看,目前全球年糧食貿易總量只有7000億公斤,僅相當于中國年消費量的一半。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,大量進口糧食不僅會引發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攀升,而且國際市場也無法滿足這么巨大的需求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建議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
                  王一鳴介紹,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糧食生產也要由增加產量為主轉向提高質量為主,加快構建更高層次、更有質量和可持續性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。今年以豬肉價格為主的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,對農產品保供給、穩物價敲響了警鐘,需特別重視生豬恢復生產,增加供給,提高抗風險能力。建議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需的動態平衡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具體而言,要完善糧食宏觀調控機制。通過國家儲備制度保持糧食市場的基本穩定,健全低收入人群補助與消費價格相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,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給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農產品供給要更注重提升品質,適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趨勢,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,增加綠色、優質和特色農產品供給,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標準、監管、檢測體系。實施優質糧食工程,提高綠色、優質、特色糧食產品供給。
                  此外,要利用好國際市場和全球資源,在互利共贏中穩定國際供給。加強與主要農業貿易伙伴國的戰略合作,增強農產品貿易關系的穩定性,同時加快農業“走出去”,加強農業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,建立全球主要農產品產業鏈、供應鏈和服務鏈,形成穩定的國際供給渠道。

              中國糧油儀器網】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              最近更新儀器
              推薦儀器
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熱門產品